
彝族干部洁松——站在英烈墓碑前,我在想……
发布日期:2025-04-15 06:04 点击次数:117
洁 松/文
“我们曾经是奴隶,否则不会有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我们也拥有英雄,否则不会有1949年到2050年的百年复兴。”这是军事专家,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教授在《苦难与辉煌》一书中的一段话。是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相对幸福的时代,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应该忘记英雄,如果皆从个人的苦乐出发,中华民族就永远出不了孙中山、毛泽东这样的人物。学习党史需要学习英雄烈士的事迹,需要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吸取初心的力量和智慧。
历史无论多么精彩纷呈,惊心动魄,一旦那些活动其中的鲜活生命随时间逐渐消失,也就逐渐变成了白纸黑字的记录。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英雄的故事何止千百,可来自身边的故事我们却知之甚少,今天,我就翻开尘封的历史和一位来自身边的英烈来一场深入的交流。
1960年的美姑县城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凉山彝区发生了部分奴隶主反抗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活动,许多来凉山开辟革命工作的外地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战士,在平定这次武装叛乱活动中,真情献人民,热血洒彝乡,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永远地长眠在这片热土上。来自安徽省嘉山县的年轻革命干部桑和柱,便是为美姑县民主改革平叛牺牲的革命烈士之一。
展开剩余73%1931年,桑和柱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没有服从封建礼教的束缚,接受家庭安排的人生道路,安于现状,享受一个地主少爷的安逸生活,而是主动阅读学习革命书刊,积极接受革命新思想的洗礼,投身革命工作。
1955年3月,桑和柱调到位于大凉山彝区的美姑县甲谷区工作,任生产治安委员会副主任,开始了他新的革命征程。到任之后,他经常深入群众中,和群众打成一片,组织动员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多种粮食,多养牲畜。他还经常深入民族上层人士中间,向他们宣讲民族政策。经过他和同事们辛苦的工作和付出,工作打开了局面,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1955年底,凉山彝区爆发了部分奴隶主反抗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活动,情况十分复杂,斗争异常激烈。桑和柱根据组织安排,任依洛拉达工作队队长。他奉命率领工作队队员和战士进驻依洛拉达。
1956年5月24日,桑和柱带领的工作队在美姑县依洛拉达乡三比村开展工作时被数十倍于己的叛乱武装分子重重包围。在敌众我寡、情势万分险恶的情况下,桑和柱刚毅沉着地一面指挥工作队队员和战士抢占有利地势准备战斗,一面向敌人大声喊话,开展政治攻势.同时,桑和柱指挥大家巧妙地掩护队员沙马铁哈突围求援。在喊话最终无效的情况下,桑和柱组织队员和战士与叛乱分子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因寡不敌众,待援军赶到时,桑和柱与4名工作队队员已壮烈牺牲。年仅25岁的桑和柱,全身被敌人用石块砸烂,鲜血满地,惨不忍睹。目睹者无不为之悲恸,无不为之肃然起敬。
桑和柱牺牲后,中共美姑县委仍然认定他为美姑县建设科科长,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桑和柱烈士的墓碑
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而真正的英雄是具有深刻的悲剧色彩的,他们播种但不参加收获、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在我党的历史上象桑和柱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就就义时的视死如归、方志敏同志对“可爱中国”的热爱与期望、夏明翰同志面对敌人的屠刀慷慨作诗的从容不迫等等千千万万革命志士的故事汇聚成改变中国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后来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回望过往的奋斗之路,眺望前方的奋进之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总结好。”
70年代美姑群众为烈士立墓碑
对中华民族来说,需要前赴后继的事业仍然再继续,而所谓英雄,原本也只是平凡的人,只不过他们有着纯洁的信仰,高尚的追求,坚定的意志,不屈的决心。他们相信,自己所坚持的、所为之奋斗的,是人民群众期盼的变革,是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必经之路。
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追求光明的斗争总是伴随着流血牺牲, 学习党史,缅怀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铭记初心,把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情,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不断开拓进取,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今天的美姑县城
作者简介
洁松,彝族, 四川美姑县人,现任美姑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 历史、文学爱好者尤其对我党革命先辈的历史故事十分敬仰,有诗《我的梦》《龙头山赋》等发表于《星星诗刊》《凉山日报》《何夕》等刊物和网络平台。
洁松的外公沙天成同志是南下干部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是凉山州第一批,美姑县第一位彝族公办教师。
来源:综合《南下四川》公众号 、《南下入川干部史料研究会》信息
发布于:四川省